東莞人,似乎有在大自然里聚腳進餐的基因。
每逢放假過節,家家戶戶總喜歡架起火爐「燒嘢食」,在自家庭院、在樓上天臺、在農莊里,在馬路邊,不受地域限制,只需要露天戶外。
燒烤是許多東莞人的傳統記憶,這種和大自然舒適共處的消遣模式,大家并不陌生。
也許正因如此,對于因疫情而催生的新生活方式——「露營」,東莞人的接受度很高。 尤其在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里,朋友圈幾乎所有人都在草地上支起了帳篷和天幕,打開了蛋卷桌和戶外椅,燒烤爐變成了鈦合金爐,燒雞翼變成了下午茶點。 當露營變成了日常 這種令人暫時拋開瑣碎煩惱 在大自然里汲取能量的生活狀態 究竟魅力何在? - ONE 精致野趣 「露營」分為傳統露營、便攜式露營和精致露營三種,而這兩年,精致露營因為花樣繁多,講究生活美學,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和家庭群的選擇。 精致露營(Glamping)一詞由「Glamorous」+「 Camping」組合而來,最早誕生于2005年的英國。 形容其為「精致」是毫不夸張的,從露營愛好者Football透露的裝備清單,就可以一葉見秋: 「我們去一次露營,要準備的東西可不少——帳篷、天幕、睡墊(蛋槽)、睡袋、燈、折疊桌、折疊椅、煮飯套裝(爐+餐具),」 他還笑著補充:「剛入坑露營時都是搬家式露營,又是箱子又是手拖車,恨不得把所有東西都塞進車子里?!?/span> 這些露營裝備都頗有講究,比如煮飯器具要鈦合金材質的,睡袋要根據當地氣溫選擇不同溫標的睡袋,等等。 沖著山野間的原始野趣而入坑露營的Football,說第一次從東莞出發到周邊城市露營過夜時,感覺很是奇妙,因為第一次在廣東看到了「銀河」,也讓人回味,因為當一群朋友在野外邊煮飯邊「吹水」是前所未有地放松的。 所以他現在閑時也常常開車到東莞的佛靈湖邊,架個天幕,喝杯咖啡,和太太坐著,看著湖水和綠草就是一天。 - 對「精致露營」的不一樣看法 - 裝備上的精致講究,讓露營操作上的難度系數降低了。而東莞萬科商業的芷晴,對「精致露營」也有不一樣的看法。 曾在萬江龍灣濕地樂跑公園組織舉辦「聆聽萬江——去龍灣露營節」的她,介紹道,那是全東莞第一次頗具規模的露營主題活動,空前的盛況讓她更肯定,年輕人很需要透過露營,被大自然治愈滋養。 「青年人對表達自我是有渴望的」,露營營地從風格陳設到內容整合,都更貼合年輕人的審美需求。 「他們對生活美學有更高的追求,除了享受服務和氛圍,還要更多高顏值場景?!管魄缃榻B道,營地里的大地色系基礎設備,鋪上民族色彩針織桌布,配上湖藍樹綠,色澤新鮮的餐食,還有小燈串裝飾的露天電影、氛圍到位的樂隊駐唱,全都能滿足年輕人熱愛記錄生活的需要。 無論精致露營代表著何種「精致」,都不妨礙東莞人希望在都市和自然之間尋求野趣。 有的是激烈的「野」,在山間露營過夜體溫太低把求生意志都激發出來; 有的是快樂的「野」,草坪上跟著樂隊演奏蹦野迪跑火車; 有的是溫柔的「野」,不打傘躲在天幕底下看雨水滴答,任由鞋邊被打濕。 不需要在城市里那么講究拘謹,露營打開了東莞人逃離城市、回歸本我新奇體驗。 - TWO 「元年」之前 人們把2020年定位為「露營元年」,這也是疫情爆發的一年。 露營之所以興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些旅游愛好者被「封印」居家無法出游,就選擇了露營作為替代旅游的方式。而疫情也催生了人們對接觸自然的向往,露營也同時滿足了這個需求。 - 在 「露營元年」前的洞見 - 作為東莞本土的旅游企業東青教育,早就在「露營元年」來到之前已經看到戶外生活場景的剛需。 2015年,東青教育就開始籌備以體驗式自然教育為主的項目,旨在對孩子的戶外自然、生命安全等板塊進行培育。 學校負責人告訴我們,這里開展許多公益課程,例如:小小神農氏中草藥課程、夜探森林居民夜觀課程、自然觀察等自然公益課程。在公益課堂里能讓孩子親身接觸并了解動植物,拉進孩子與自然的距離,這是許多城市里成長的孩子未曾有過的體驗。 露營只是其中一個板塊,依托著大嶺山森林公園的優質自然環境,去找一個樹木蔥郁,地面也要足夠大和平整的地方作為露營營地,并不是困難的事。 其中負責露營項目策劃設計的胡椒老師回憶道,當時那里是一塊荒廢的叢林地,鋪上草皮后,才慢慢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 播下孩子對大自然的幻想種子 - 胡椒老師并沒有預想過,當初一塊塊鋪好的草皮,同時播下了孩子對大自然的幻想種子。 這里的露營項目,除了一套輕奢精致的露營裝備,還配備了許多親子關系的互動體驗。無邊無際的草坪和挺拔立正的大樹,是平時被很多規矩限制包圍的孩子所向往的。 就像近期在以戶外自然環境為特色的「莞香印巷」商業街區里,打造了野餐主題甜品店的妍媽,也是非常同意這個觀點。 她說,多接觸大自然的孩子,性格特別開朗,學生的課外活動都是很多「網」的運動,是時候來些無拘無束的自然滋養。她還認為「露營風」不會真的只是一陣風,「后疫情時代里,時而在戶外呼吸自然空氣是生活的最佳狀態」,她說。 - 把戶外生活方式變成日常 - 早就在「元年」之前,把戶外生活方式變成日常的,還有醞釀已久的本土露營組織。 主理人張申然本身就是個旅游愛好者,2013年時就在印尼初嘗了露營的滋味。 他期待把國外的露營文化帶回東莞,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參與了全國各大城市的露營活動后,張申然決定回東莞成立一個野奢露營組織。 現在固定在同沙水庫北側的露營營地,被張申然形容為「鬧市中的一塊凈土」。 參加者白天在池塘垂釣,傍晚在堤壩漫步,常在天幕之下帳篷在旁,伴著篝火把酒言歡。這個厚積薄發的露營組織,很快地成為了東莞年輕人的「露營」啟蒙者。 無論是孩子抑或大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真情流露。這個在大嶺山森林公園里幻想著叢林是探險之地的天真孩童,那個在印尼攀登雪山熱愛探索的勇敢青年,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對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同樣向往。 這在「露營元年」之前,就與生俱來。 - THREE 回歸自然 要回歸自然的豈止是人與都市。 露營現象里展現的一張張可愛面貌,把帳篷和天幕看成一個個能短暫避世的庇護所。 當你專注于享受自然野趣,忙碌于搗鼓野外煮食,和家人、朋友、愛人的距離因這些事物而變得更親密,人和人的關系也「回歸」到最自然最原始的狀態。 - 「露營生活」帶來的新變化 - 在社會角色里,人們都習慣了「冷漠」:努力做好自己事,不要麻煩別人,似乎成了金科玉律。 但當你一旦走進露營戶外生活,你需要共同協作,因為工具搭建步驟繁雜;你需要麻煩別人,因為面對未知的自然世界,總有些意料之外;你需要陪伴相聚,因為這是三五知己放下手機的罕有機會。 而有著「公園之城」稱號的東莞,有6個市級自然保護區(面積達8829.9公頃)、森林公園21個(面積達33961.3公頃)、濕地公園達25個(面積2181.05公頃),公園個數和占比面積均居廣東省前列。想在東莞回歸自然,并不是難事。 通過蔚然成風的「露營生活」,也讓更多人對環保意識、森林防火意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東城年豐山自建山頂營地的負責人李老師介紹道,這個露營項目位于城市之央,沐著涼風,仰望星空,俯察城市全景,猶如城市之央一塊綠洲。同時,營地打造了深度挖掘并充分利用本土本鄉的自然資源和歷史人文元素的露營研學項目,同時與市城管局共建市級「垃圾分類」宣教館,讓家長和孩子都學習怎么保護環境之余,還能認識垃圾分類的奧妙。 有報導曾把露營形容為「烏托邦」,但隨著普及和日?;?,能在大自然里享受一隅悠閑自在,變得容易了許多。 而身在東莞,甚至尋一處開闊的湖畔或隱蔽的山林都變得日常和簡單。 當你在某個閑暇周末發現東莞的山川林間,或是路邊街角,人們紛紛支起了帳篷天幕,無需感到驚訝。那是都市和自然互相成就的一個個恰到好處的平衡點。 敬請期待。 來源:東莞發布 x 東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作者:賴咸人,圖片來源受訪者(版權歸受訪者所有)
免責聲明:圖文來自于網絡,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目的,僅代表作者觀點,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國咨詢熱線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