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泉村”為代表的
“外部資金撬動模式”
1. 地理坐標
位于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北部,距縣城 12 公里,距離臨沂市區約 65 公里,約 1.5小時車程。
2. 村莊規模
村莊占地面積 1800 畝,包括竹泉村景區、紅石寨景區、桃花峪溶洞景區和原始森林景區等。
3. 開發主體
2007 年,青島龍騰集團確定獨資開發竹泉村,并決定投資 1.56 億元進行整體打造。
4. 開發理念
竹泉村在開發之初,秉承“先保護、后開發”的原則,確定了建設新村,騰空古村的“一古一新”理念:古是指最大限度保留古村原有風貌系統,打造旅游接待服務吸引核;新是指按照鄉村振興的標準并結合居民現代生活需求建設新村,安置村民。
竹泉村以沂蒙古村生態環境和民俗系統為資源優勢和文化特色,打造沂蒙特色顯著、泉鄉個性凸顯、竹鄉景觀誘人、農家風情留人的,融體驗、度假、休閑和觀光功能于一體的沂蒙山鄉綜合性旅居目的地。
5. 獲得榮譽
竹泉村于 2009 年被山東省旅游局命名為逍遙游示范點、自駕游示范點;2010 年被評為國家 4A 級旅游景區,2014 年,被中央電視臺聯合農業部、住建部、原國家旅游局等八部委聯合授予“CCTV中國十大最美鄉村”的榮譽稱號。2016 年,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示名單。竹泉村還相繼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榮譽稱號。
6. 產業規劃
(1)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引爆村莊發展
利用村莊世外桃源般美景和獨特沂蒙鄉村文化,開發具有沂蒙特色的鄉村休閑旅游業。按照鄉村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提升自然休閑內涵,開發生態旅游業態,引導傳統農耕逐步向農業觀光、農事體驗、農居度假等附加值高的鄉村旅游發展。
(2)培育特色文化村,梳理村莊品牌
編制古村落保護開發規劃,強化村莊保護。在充分挖掘和保護古村落民居、古樹名木和民俗文化等的基礎上,美化村莊人居環境,將歷史文化底蘊轉變為具備生活體驗內容的特色文化村。挖掘沂蒙傳統農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的生態思想,打造成為弘揚農村生態文化的重要基地。
(3)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進一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深入推進標準化創建,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充分利用各類營銷宣傳渠道,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為當地村民開拓新的收入增長點,助推地方經濟發展。
7. 運作模式
(1)實施政府指導、市場運作與村民自主有機結合的整體運作模式
青島龍騰集團作為竹泉村投資開發的主體,決定了由市場主導的首要原則,開發、經營和管理均采取市場化運作??h、鎮兩級政府分別成立旅游開發建設指揮部,選派專人專崗,出臺扶持政策,協調處理關系,解決制約因素。
(2)規劃先行,統籌兼顧景區的開發建設
秉承“保護性開發”的原則,高起點規劃,將生態保護和地方歷史文化內涵的發掘作為規劃的重點,堅持在傳承中發揚、在保護中開發。通過有效的開發,形成新舊兩個竹泉村,景觀相互映襯,功能互為補充,形成互利共贏的局面。
(3)因地制宜,打造發展新模式
利用竹林、泉水、古村落的資源優勢,以古村生態和沂蒙民俗為文化特色,大力開發鄉村休閑旅游業態。推進“一古一新”兩個竹泉協調發展,古村保留原有風貌,打造成為旅游接待休閑產業聚集地,新村按照現代新生活標準,為村民提供寬敞舒適的居住環境。村民利用宅院,發揮專長,圍繞“古村”開展旅游生意。兩村和諧發展,村民安居樂業。這種超前的規劃理念、新穎的產品設計,多贏的開發方式被譽為“竹泉模式”。
(4)以人為本,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發展
一是居住環境得到改善。新村按照高標準的規劃設計,對生活用電、自來水、路燈架設、路面硬化、水沖廁所、沼氣等設施進行統一的配套建設,并栽植綠化樹木,形成規劃整齊、環境整潔、配套完善的生態宜居村落。二是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確定控制區域,對控制區內地下水開采、礦產資源利用、植被保護等進行嚴格管理。在景區的精心管理下,村內竹林面積逐步擴大,品種逐年增多,原有的臭水溝變成綠柳垂陰、魚蝦戲水的景觀河道。三是村民的文明程度得到了極大提高。游客的增多帶來了更多的信息,改變了村民的觀念。城市游客的增多,使村民剩余而零星的農副產品成為商品,不僅增強了村民的商品意識,更增強了村民根據社會需求生產商品的意識。四是勞動就業得到改善提高。景區開發建設,對規劃區內的農民土地采取了租賃政策,村民有了旱澇保收的土地收入,同時景區建設和管理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和輔助勞力,又有一大部分村民有了新的經濟來源。旅游區的經營,又帶動了周邊特別是竹泉新村的第三產業,如零售商業、餐飲業、“農家樂”服務業等。
(5)管理規范,公共服務體系完善
竹泉村安全管理制度、環境衛生等各項制度健全,并設有應急預案,通過幾年的完善,已逐漸形成一套具有普遍性和標準化的制度體系。有標準的游客服務中心和醫療救護點,能集中處理垃圾,所有污水經處理達標后才排放,形成了整潔、完善的環境基礎設施。
(6)保障項目投入,推進建設制度
公司按照涵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標準體系、環境提升標準體系、服務保障標準體系、產業經營標準體系和公共服務標準體系的美麗鄉村標準體系,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投入美麗鄉村建設,同時,努力爭取各種渠道的政策資金,為美麗鄉村的開發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力求打造生態旅游精品。
(7)積極參與旅游標準化示范企業創建,提供項目支撐
2015 年,景區所在的沂南縣被原國家旅游局列為旅游標準化試點縣,竹泉村被列為第一批試點單位,各項標準建設正在不斷提升和完善,旅游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服務質量進一步提升,為生態文明(美麗)鄉村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一
以“三瓜公社”為代表的
“電商特色產業模式”
1.地理坐標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半湯街道,距離合肥 90 公里,自駕車程 1.5 小時左右。
2. 村莊規模
總面積 10 平方公里左右,包括半湯街道部分區域以及周邊十余個村,其中一期重點開發冬瓜民俗村、南瓜電商村以及西瓜美食村。
3. 開發主體
2015 年 3 月,合巢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引入安徽淮商集團,聯合成立了安徽三瓜公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作為三瓜公社的聯合開發主體,計劃開發總投資 5 億元,建設周期 36 個月。
4. 開發理念
按照把鄉村建設得更像鄉村理念,融入“互聯網 + 三農”發展理念,構建集一、二、三產業與農旅相結合的“美麗鄉村”發展系統,推動三瓜村的全面振興發展。在建設過程中保護鄉村原有的田林農湖系統,對荒地、山地、林地進行修整保護,修復水系,把鄉村田野打造成詩意棲居、宜游宜業的家園。
5. 獲得榮譽
2017 年 7 月,“三瓜公社”被評為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鎮第一名,2017 年接待游客量超過 500 萬人次,其中各地考察人員超過 30 萬人次。
二
以“袁家村”為代表的
“村集體組織帶動模式”
1. 地理坐標
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北部,位于舉世聞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九嵕山下,距離西安 60 公里,約 1 小時車程。
2. 村莊規模
袁家村共有 62 戶,286 人,土地面積 660 畝,發展到今天已經吸引外部 3000 人來到這里。
3. 開發主體
村集體和村民共同組織村集體開發經營公司作為袁家村的主體,同時成立自有的村莊管理公司和多種行業協會。
4. 開發理念
回顧和總結袁家村的創業歷程、發展思路和基本經驗,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以支部為核心,以村民為主體;以創新謀發展,以共享促和諧;以鄉村旅游為突破口,打造農民創業平臺;以組建合作社為切入點,實現三變;以三產帶二產促一產,實現三產融合發展;調節收入分配,實現共同富裕;注重精神文明,加強思想教育;弘揚優良傳統,淳厚鄉風民俗。
5. 獲得榮譽
2017 年袁家村接待游客量超過 500 萬人次,總收入超過 3.8 億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 10 萬元。先后獲得國家 4A 級旅游景區、中國十大美麗鄉村、全國鄉村旅游示范村、中國十佳小康村、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等稱譽,昔日的“空心村”已經成為今日的“關中民俗第一村”。
三
以“泰山村”為代表的
“村集體與社會資本共同撬動模式”
1. 地理坐標
位于鄭州市南大學城龍湖鎮境內,距鄭州 16 公里,距新鄭國際機場 20 公里。
2. 村莊規模
占地面積 5000 畝,轄 9 個自然村,7 個村民組,現有人口 1500 余人。
3. 開發主體
泰山村村委會開發主體成立村集體開發組織,引入了千稼集項目共同打造。
4. 開發理念
結合黃帝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以“林業立村、生態富村、旅游活村、文化強村”思路發展鄉村特色旅游。2007 年,在外經商多年的喬宗旺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他帶領村民不等不靠,利用緊靠鄭州市區的區位優勢和黃帝文化的品牌優勢,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產業”方案打造泰山村特色旅游村。
5. 獲得榮譽
泰山村先后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全國生態文化村”“河南省最美鄉村”“河南省文明村”“河南省生態村”“河南省特色旅游村”等諸多榮譽稱號。
四
以“中郝峪”為代表的
“綜合發展模式”
1. 地理坐標
位于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池上鎮,博山大山深處,距城區 40 多公里。
2. 村莊規模
中郝峪村共 113 戶、364 人,全村耕地面積 80 畝,山林、果林面積 2800 畝,是純山區村。
3. 開發主體
2013 年中郝峪村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現了資源變資產、現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的轉變。將全村山林、土地、房屋、農田承包權等以經營權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淄博博山幽幽谷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公司來完善一、二、三產業機構框架,負責對全村所有經營性項目進行規劃設計、經營管理,并統一進行利益分配,同時,代表村集體和全體村民對外合作。
4. 開發理念
堅持“以農民為主體、讓農民共同致富”的理念,探索實施“公司 + 項目 + 村民入股”的綜合性發展模式,全村人人是股東、戶戶當老板,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一體發展。
5. 獲得榮譽
中郝峪村把鄉村旅游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主導產業,農旅融合、旅商融合,從小微起步,步步規范,事事創新,不斷探索山區村莊發展鄉村旅游的新路子,2017 年實現鄉村旅游綜合收入 2800 余萬元。先后獲得首批“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山東省鄉村旅游示范村”“好客山東最美鄉村”和“鄉村研學旅游目的地”等稱號。
五
以“烏村”為代表的
“一價全包精品民宿度假模式”
1. 地理坐標
位于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烏鎮國家 5A 級景區,距烏鎮西柵 500 米,緊靠京杭大運河,總面積 450 畝。
2. 村莊規模
村莊占地總面積 450 畝,原有 60 多戶人家,300 多名村民。
3. 開發主體
烏村由以陳向宏為首的古鎮聯盟景區咨詢公司規劃、設計和管理,烏鎮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投資管理。
4. 開發理念
借鑒了 Club Med 的“一價全包”國際度假理念,按照“體驗式的精品農莊”定位進行開發,強調在對鄉村原有肌理進行系統保護的基礎上,營造具有典型江南水鄉農耕文化傳統生活氛圍、適應現代人休閑度假的“烏托邦”。圍繞江南農耕村特點,導入酒店、餐飲、娛樂、休閑、親子、農耕活動等配套服務設施,烏村定位為高端鄉村旅游度假區,與西柵歷史街區聯袂互補。
5. 獲得榮譽
浙江省 2016 年度鄉村旅游示范鄉(鎮)。
六
以“莫干山”為代表的
“民宿發展模式”
1. 地理坐標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境內,距離杭州市 70 公里,自駕 1 小時車程。
2. 開發主體
德清縣莫干山鎮,外來的諸多投資商和本地居民。
3. 開發理念
以民宿為基礎產業,構建多層次產業體系。通過政策扶持、外資引進、人才利用,打造莫干山特色小鎮。
4. 獲得榮譽
2016 年入選為全國第一批特色小鎮;全國美麗宜居小鎮。
七
以“魯家村”為代表的
“田園綜合體模式”
1. 地理坐標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遞鋪街道,距離杭州市 30 公里,約 1 小時車程。
2. 村莊規模
村莊占地 16.7 平方公里,共有 13 個自然村,16 個村民小組,農戶 610 戶,總人口2200 人。
3. 開發主體
魯家村引入安吉浙北靈峰旅游有限公司共同組建安吉魯家鄉土旅游公司,靈峰旅游占股 51%,魯家村集體占股 49%,實現村集體資產的首輪價值轉換,實現村民成為公司股民,魯家鄉土成為“魯家村”的開發運營主體。
4. 開發理念
強化規劃統籌,2013 年花費 300 萬元高標準制定村莊發展規劃,通過規劃進行招商,浙北靈峰旅游看到魯家村美好發展遠景,和魯家村組建了“公司 + 村 + 家庭農場”的村莊經濟開發模式,啟動了全國首個家庭農場集聚區和示范區建設,將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有農有牧,有景有致,有山有水,各具特色”的獨特魅力呈現給世人。村集體通過財政項目資金轉化為股本金實行“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理念,把集體經濟的優越性和家庭經營的積極性緊密結合到了一起。
5. 獲得榮譽
浙江省美麗宜居鄉村示范點;2017 年 8 月入圍全國首批 15 個國家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
八
以“舍烹村”為代表的
“三變模式”
1. 地理坐標
貴州省六盤水市盤州市普古鄉舍烹村,距離六盤水 100 公里,車程約 2 小時。
2. 村莊規模
全村 487 戶、1294 人,總面積 9255 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 3401 畝,森林覆蓋率28.98%,林業占 23%,耕地占 57%,水田占 15%,其他占 14%。
3. 開發理念
立足“1+6=1”的發展戰略,即立足旅游資源,實施產業富村、商貿活村、生態立村、旅游興村、科技強村,建成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發展示范區域,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
4. 獲得榮譽
貴州省同步小康創建最佳示范村、第四屆全國文明村。
5. 產業規劃
大力發展農業休閑旅游。將農業產業當作旅游來做,種植作物除注重其本身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還充分挖掘科普價值、觀賞價值和旅游價值。在果園農田中建設休閑棧道、觀景平臺、休息設施、農業樂等設施;建設農耕文化園、百草園和百花園、現代農業科技展示園,提升農業產業觀賞性、體驗性、科普性,實現了旅游與農業的深度融合。
九
以“合掌村”為代表的
“傳統文化復興模式”
1. 地理坐標
日本岐阜縣白川鄉山麓。
2. 村莊規模
白川鄉內共有 5 座合掌村落,至今完整保留有 114 棟合掌造。
3. 開發主體
合掌村自身。
4. 開發理念
文化傳承的保護性開發。
5. 獲得榮譽
1995 年入選為世界文化遺產,日本最美村莊。
來源:山東省旅游行業協會
免責聲明:圖文來自于網絡,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目的,僅代表作者觀點,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國咨詢熱線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