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后,如何發展素質教育,切實提高育人水平,有效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
近日,由廣東省教育廳指導、廣東省教育研究院主辦的“南方教研大講堂”第二十七場“研學轉變教學方式,實踐賦能‘雙減’落地——廣東省中學地理跨學科主題研學實踐課例研討活動”正式開講。具體說了什么跟著小研一起來看~
01
本次活動重點聚焦中學地理如何開展研學實踐,轉變教學方式;如何開展跨學的主題研學實踐課程設計,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等問題。
通過課例展示、專家評課、教研沙龍和專家講座四個環節,分享廣東地理學科在推進課程教學改革,發揮地理學科育人功能與價值,培育學生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探索。
課例展示環節充分展示了廣東地理學科課改特色和品牌。
廣東地理學科課積極探索基于自然和社會真實情境,開展探究式、體驗式教學,轉變教學方式。
02
如來自揭陽第一中學榕江新城學校倪婉玲老師展示的《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課例,采用戶外實踐和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
△倪婉玲老師帶領學生野外地貌考察
通過組織學生在家鄉開展研學考察,尋找風化作用的證據,分析風化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讓學生理解風化作用的概念。
分析流水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以及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對于鄉土地理不具有的冰川作用,回歸課堂。
通過實景圖文資料開展“云研學”,分析冰川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過程,對比分析不同區域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差異,建立內、外辯證統一的觀點。
03
廣東地理學科課也開展跨學科的主題研學實踐課程設計,提高作業設計質量。
如來自深圳市寶安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初中地理和研學旅行教研員鄒金偉老師展示的研學實踐課例是《深圳灣城市建設與發展》。
通過組織學生到深圳的海上世界實地調查,尋找蛇口地區填海造陸的證據,并描述深圳城市發展變化。
△鄒金偉老師指導學生進行研學探究
通過人才公園實地調查,說明人才公園為深圳宜居城市建設所起的作用。
通過深圳灣紅樹林實地調查,探究保護紅樹林在海濱城市建設發展中的意義。
整個過程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合作探究完成研學任務,任務融合地理、歷史、生物、數學等跨學科知識的應用。
引導學生在研學實踐中感悟人地協調,提高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省教育研究院有關負責人表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注重跨學科主題研學課程設計,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發揮地理學科綜合性、實踐性優勢。
這是深化新時代育人方式的變革,對落實“雙減”政策,提質增效具有重大意義。
文章來源于羊城晚報,作者:孫唯
免責聲明:圖文來自于網絡,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目的,僅代表作者觀點,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國咨詢熱線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