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中國研學旅行網
首頁 > 紅色

研學旅行|開發博物館紅色資源 厚植學生愛國情懷

2022-01-20

黨的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立德,就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在國家課程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德育課程,隸屬于思想政治學科。在落實五育并舉的過程中,學校堅持以德育課程作為厚植學生愛國情懷的主要途徑。2020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指出,小學階段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從情感上認同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這些要求就是對小學階段如何進行愛國情懷培養做出的具體說明。熱愛共產黨和熱愛祖國是分不開的,新中國的建立和發展以及取得的成就都是在黨的統一指揮領導下實現的,所以愛黨也就是愛國。


北京市豐臺區博物館資源較為豐富,為了深化課程育人及協同育人的作用,我們選擇了身邊的博物館,開發了研學課程。這樣的課程開發是依據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調研時強調“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币约?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講話中說到“要在提煉、轉化、融合上下功夫,讓收藏在館所里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成為教書育人的豐厚資源?!?/span>


基于時代的發展和課程的相關要求,結合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的內容,我們選擇了身邊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作為學習資源進行了課程研發,從而為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懷的新方式做出了嘗試。


精選博物館資源,編寫研學任務單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是中國全面反映抗日戰爭歷史的大型綜合性紀念館,用好抗戰館資源為學生學習新中國建國史、建黨史以及認識共產黨在中國發展中的歷史貢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為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對抗戰過程中的真實情況了解甚少,多停留在碎片化的知識上。如果學生的認知僅停留在對抗戰結果的粗淺認知上,缺乏對抗戰過程較為清晰的認識和理解,那么,學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抗戰精神,更談不上對中國共產黨和偉大祖國的由衷熱愛之情?;诖?,我們認為抗日戰爭紀念館的資源恰恰能通過豐富的展品、生動的抗戰模擬場景,幫助學生觸摸那段真實的歷史,點燃學生的愛國情感。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共識,在多次走進抗戰館進行實地考察、主動學習后,我校教師們在不同主題的展覽中選擇了這些適切的教育資源。



01
精選資源,確定教學目標


館內的資源非常豐富,如何遴選并有效利用,還要聚焦于本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了能增強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之間的聯系,在梳理小學階段多學科教材中,我們發現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這部分內容和五年級語文課——《冀中地道戰》這篇課文在內容上有相互契合的部分。以往學生對 “地道戰”的了解多停留在文字上,理解不夠通透,多少會有一些疑惑。因此,我們決定以“地道戰”為切入點,展開探究多種游擊戰形式的教學。為了使課堂內容更聚焦,最終我們選擇了“地雷戰”“水上游擊戰”“地道戰”三種游擊戰作戰形式為主要探究內容。


在博物館資源的有力支撐下,我們最終確定了下面的研學目標。


(1)走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感悟中華民族奮勇抗爭的偉大抗戰精神,萌發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情感。


(2)以學習任務單為載體,通過在抗日戰爭紀念館內對地道戰、地雷戰和水上游擊戰等作戰形式的探究,感受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中流砥柱的作用和聰明智慧,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



02
編寫任務單,正確引導

有了教學目標引領,設計編寫任務單成為了首要任務。研學任務單首先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做到圖文配合,既有直觀圖像,又有問題引領,從而起到學習支架作用。比如,地道戰的任務單上標注了地道模型,便于學生在展館內鎖定探究目標;任務單上還有歌曲《地道戰》的歌詞,便于學生從歌詞中發現地道戰區別于其他游擊戰的特點;在任務單中還有需要學生自主觀察、探究學習的板塊,便于學生記錄。如此一來,一張任務單就成為了學生學習的腳手架,便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



增強體驗,多方式開展課程實施


課前努力挖掘,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精準實施教學。在課中,我們以“在敵強我弱、艱難困苦的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民眾是怎樣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的?”這一問題作為研學的核心問題,帶領學生走進展館開展三個小組的館內探秘活動。


第一組學生通過對館內“地道戰”模型的深入探究,了解到冀中平原的軍民面對敵人的掃蕩,雖不能借助地形地勢進行有利的戰略布防,卻可以因地制宜在地下挖出可攻可守的“地下長城”。敵后根據地的軍民沒有武器與敵人對抗,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用農具挖出地下工事,將劣勢轉化成優勢,憑借地道令敵人進退維谷。敵人先進的武器裝備得不到應用,又對地道不熟悉,只能被動挨打。地道中的崗哨、地道口、陷阱、水渠、煙道以及通道走向都在模型中展現出來,成為了學生探究學習的靶點,便于學生去發現,找到地道機關相互之間的聯系,從而體會黨領導的游擊戰中人民群眾迸發出的力量與智慧。


第二組學生通過對博物館內各種地雷展品的探究,借助學習單提供的布雷技巧以及爆炸大王—— 李勇的故事,感悟到在沒有武器和作戰部隊支援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派出黨員和軍隊指戰員,放手發動群眾,指導民眾自己制造武器,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發揮聰明才智,變廢為寶,實施敵后民眾持久抗戰。民眾的愛國熱情高漲,地道戰取得了巨大成功。


第三組學生通過對“大抬桿”的探究,認識到水鄉民眾在黨的領導下是如何將生產生活工具變成作戰武器,痛擊敵人的保運船的。任務單上 “大抬桿”和“土坦克”等小資料,讓學生了解了雁翎隊運用的武器是什么,以及武器怎樣使用,從而破解游擊戰取勝的秘密。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了在黨的領導下,根據地的民眾是怎樣進行武器創造,有力打擊敵人的。


運用博物館內的展品、模型等資源開展探究學習使書本上的文字可視化,問題情境化,研究多元化。參觀交流的過程讓學生逐漸走近模擬歷史情境,激發起了學生的愛黨愛國的樸素情感,研學的作用得到了凸顯。



激發興趣,讓活動內容合理延伸


經過這次博物館探究學習,學生知道了抗戰的勝利凝聚了偉大的抗戰精神,而抗戰精神的核心就是愛國,發揚抗戰精神是愛國情懷的具體體現。這樣的學習形式激發起了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所以他們又一次次自發走進抗戰館主動去學習,積極擔當抗戰館小小講解員,編寫手抄報向身邊的親朋好友介紹他們知道的抗戰故事和抗戰英雄。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左權、狼牙山五壯士、劉老莊連的故事,學生們講起來都是如數家珍……



教學反思


通過博物館探究學習的不斷實踐與反思,我們有以下幾點收獲與大家共享。


精準甄別內容:由于博物館課程體系龐大、內容豐富,其受眾人群不僅僅是小學生,為了更好地擷取博物館資源,適應小學生學習,必須對龐雜的館藏資源進行有效的甄別,才能有效實現教學目標。


精準設計課程:教學資源確定后離有效教學還差著一個課程的距離,學生通過探究任務單作為學習支架才能準確聚焦學習課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精心設計任務單及其內容。


精準定位教師作用:教師在博物館教學中一定要發揮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博物館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到博物館參觀,只是充當一個活動組織者的角色,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明顯,沒有沉浸式學習,只是簡單的參觀,這無異于走馬觀花。通過教學實踐,我們認為教師在博物館教學中的角色應定位為如下幾種:學習者、合作者、指導者。這要求教師在學生出現疑惑的時候適時答疑解惑,對問題進行深入地追問,促進學生開展深度學習。在合適的時機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學生的情感,厚植愛國情懷。


在開展博物館研學過程中,學生會逐漸萌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通過不斷探究與深入了解逐步認識到新中國的建立與發展走過了怎樣的光輝歷程,自覺地做民族精神的弘揚者與傳承者,厚植愛國情懷的目標即可達成。博物館為學生的探究學習開辟了另一個場所,讓思政課煥發出了新的生機,逐漸讓學生由一個被動學習的接受者變成了一個主動學習的參與者。


內容來源 |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雜志第10期

作者單位 |  北京市豐臺區豐臺第一小學


來源: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免責聲明:圖文來自于網絡,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目的,僅代表作者觀點,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政策解讀

掃碼關注
中國研學旅行網

關于我們 | 廣告合作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未來領袖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備案號:京ICP備18031541號-1

總部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天壇東路80號四層

運營中心:山東省濟南市青年東路18號山東廣電產業大廈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國咨詢熱線

18611675766

日韩一级 片内射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