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政府新聞辦公室日前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21年民生實事工程。今年的民生實事中,就業依舊是重要內容,提出著重抓好農牧區轉移勞動力等重點群體的就業援助幫扶。將通過持續搭建“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月”等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平臺,加大對勞務品牌扶持力度,組織開展“送政策、送崗位、送補貼、送培訓”活動,加大就業補助資金等,讓更多的農牧區勞動力享受到黨的好政策。
穩就業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時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舉措。截止到去年10月底,青海實現已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17萬人,超額完成16.8萬人的目標任務。2016年至2019年,青海省人社部門轉移就業貧困勞動力總數達到12.63萬人,組織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2.97萬人次,扶持貧困勞動力創業486人,調劑扶貧公益性崗位2000個,分別完成四年目標任務的126.3%、186%、122%、100%。此次針對農牧區轉移勞動力提出的援助幫扶舉措,將進一步增強農牧民群眾的“就業力”,推動他們更好融入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特色產業建設中。
從省情實際看,轉移富余勞動力,實現非農就業,是實現農牧民增收的可行路徑。近年來,青海省大力開展有組織勞務輸出,進行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大規模開展職業培訓,創業帶動就業等,讓越來越多的農牧民群眾有活干有錢賺。但這個過程中,還是會出現一些轉移勞動力文化程度不高、技能素質偏低、就業穩定性差、政策服務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如何在擴大就業容量的同時,有效提升就業質量,更好保障勞動者權益,還需相關部門聚焦問題查短板,深耕細作破解難題,通過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促使城市農村牧區更好攜手奮進,讓鄉村振興的成色更足。
抓好基礎教育,繼續拓展技能培訓。轉移勞動力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素質門檻,用工單位對務工人員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我們應該認真抓好農牧區義務教育工作,全面提升農牧民群眾文化水平;整合省內院校教育資源,主動同這些院校、培訓機構進行溝通,鼓勵他們積極發揮作用,深入農牧區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最大程度確保農牧民群眾通過培訓掌握勞動技能,增加就業機會和勞動收入。
充分發揮優秀勞務品牌帶動就業創業的示范引領作用。“拉面經濟”“枸杞采摘”“生態旅游”,這些勞務品牌是依托青海獨特的文化傳統、資源優勢發展起來的,已經成為口口相傳的“金”字招牌,也是今年青海省就業幫扶中的重要舉措。好的勞務品牌就是好的“就業名片”。不斷提升勞務品牌的內在價值,將成為農牧民群眾轉移就業、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以“拉面經濟”為例,我們要加大對這一品牌的扶持力度,引導其主動融入大局,全力服務大局,不僅針對海東市群眾進行培訓、創業指導,還要將提供服務的范圍擴展至全省,吸納更多農牧區群眾創業、就業,進一步推動“拉面經濟”做大做優做強。
不斷提升服務能力,為轉移勞動力等群體提供堅實保障。依靠“互聯網+”等現代科技手段搭建用工信息集中管理平臺,多渠道、全方位收集各類企業崗位信息并梳理分類,建立企業崗位用工信息數據庫,實現就業崗位資源整合,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可靠就業信息。做好法律援助,讓農牧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法律幫助;優化社會保障機制,進一步做好留守老人安置、子女入學、住房等工作,讓他們在外工作更安心、更踏實。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發展之基。今年,青海省將計劃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105萬人次。我們要把農牧民群眾的就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集各方資源和力量,讓更多農牧民群眾就業有門路,創業有平臺,權益有保障。
來源:青海日報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國咨詢熱線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