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實際上應該是一個平臺,而學生是在學校這個平臺上自由生長的。學校不應該只是一個學習知識的地方,更多的是學生個性、心理、價值觀形成的地方。
01
未來我們的世界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就目前世界的發展方向來看:
第一,人工智能的水平肯定會達到一個我們現在無法想象的程度。很可能將來人工智能會有智慧和情感,會比人聰明。
第二,在生物基因工程方面也許會有較大的突破,比如說,人類可能會冬眠。當然這個可能會造成一些倫理方面的混亂。再比如按照科幻小說家劉慈欣說的,也許世界上第一個長生不死的人已經誕生了,人類會發現衰老和死亡的秘密,在基因方面可能會有突破。
第三,幾乎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知識更新的速度會非常的快。這會造成什么結果呢?就是每個人在任何一個領域都會保持一種“菜鳥”的狀態。就好像我們現在玩一些科技產品,新的軟件層出不窮。因此未來也不太可能還像以往那樣,掌握一門技術就可以一輩子用到底。
第四,一定會出現各種新型職業。而且有一個趨勢是,未來職業一定會細分。比如這種跨界、融合的職業會越來越多。
第五個方面就是關于學校教育的,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是往個性化的方向去發展,而且未來學校有形的界限一定會打破。學校、家庭和社會,將來一定是要融為一體的。
02
未來我們選拔人才的標準必將變化
雖然人與人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而每個人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優勢。但是,我覺得未來選拔人才,實際上標準也很簡單。首先健康肯定是第一位的,身心要健康。
其次,我們會更加關注他們內在的品質。因為未來知識肯定會居于次要地位,所以我們會更加關注你這個人具備什么樣的品質。比如說你的價值觀至少要和組織的價值觀基本保持一致。再比如說你是一個團隊型的人才,因為未來我們會更強調合作。
第三個就是人性當中一些光輝的東西,看這個人是不是有比較高的境界,不是那種以自我為中心、只會關注自己的人,而是更加關注他人、關注社會。另外你是否有很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你是否覺得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就是讓世界變得更好。像這樣的人才,未來我們一定會很青睞。
還有就是一個人的意志品質,比如他是否是一個有毅力、很堅韌的人。還有一方面就是學習能力,尤其是終身學習能力,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下,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
03
未來學校核心學科只有兩門:體育和閱讀
未來我們學校教育必然在培養人才上發生變化,我們要思考:如何幫助學生在他最具優勢的領域實現自我?學校如何去發現和挖掘孩子身上的內在品質呢?在學校未來的轉型一定要強調這個方面。
首先,未來學校的核心學科一定會減少。實際上如果我們想一想現在學校有哪些學科是必不可少的,可能真的很少,少到什么程度,最近有句流行的話叫做,唯跑步與讀書不可辜負。那么實際上我覺得真正的核心學科只有兩門:一個是體育,一個是閱讀。
第二,學校教育一定是多元化的、可選擇的。我們以前說因材施教,未來的學??赡苁且蛐瓒鴮W。學生有某種需求和興趣,學校教育就可以幫他來實現,每個人都能在自己想學的這個方向上有比較大的發展。
正如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所說,每個人都有他的優勢領域,而未來的學校教育就是要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領域。不但幫他發現優勢領域,而且能夠幫他創造機會在他這個優勢領域里面得到一個最好的發展。那么他就能夠在這個領域收獲自信,實現自我價值。
第三,未來學校的生態也會更加開放多元。實際上現在有些學校,比如美國的Minerva就跟傳統的學校完全不一樣,它沒有固定的校舍,就像吉普賽人一樣到處流浪。未來學校的總體趨勢就是開放,更多地與這個社會融合,而不是校園跟社會是割裂開的,再也不會有過去那種所謂的象牙塔。而且未來的學校也不可能是千校一面。歸根結底是因為學校的面貌不同了,才能夠培養出不同的學生。
人才本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還用同一個標準來培養和塑造學生顯然是有問題的。在社會中每個人都應該能夠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深度鉆研。
04
學校教育必須實現個性化的培養
未來要培養這種個性化的人才,首先第一點,學校必須是個性化的,因為一個組織的氣質往往能夠感染這個組織里每一個個體的氣質。
其次是教育者本身也要是個性化的,所以我們要鼓勵老師要有個性。
第三,學校實際上應該是一個平臺,而學生是在學校這個平臺上自由生長的。未來我們要更多地尊重學生自身的意愿,未來學生完全可以提出他們想學什么東西,然后學校給他們創造條件、找資源、找老師。所以學校要更多地與社會融合,我們要聯合社會的力量,給學生提供他們想要的資源。
第四,其實個性更多的,還不僅僅指的是學科特長、職業的不同,更多的是他們的個性、精神領域。所以首先要看我們如何定義學校,因為學校不應該只是一個學習知識的地方,更多的是學生個性、心理、價值觀形成的地方。
所以學校要給學生大量的空間和時間、給他們自由度,有各種體驗的機會。這也就是各種社團、俱樂部、小組的價值所在。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親自參與做一些事,去搞策劃,也許會遇到挫折,但同時也能鍛煉其內在的品質。
所以實際上,我們現在的學校對孩子說你只要讀書就夠了、其他東西不用管,這是相當錯誤的。我們要更多的重視學生的主體價值,而不是把他們當小孩子看,很多事情你一定要讓他親自參與、去練習。哪怕這個過程當中,他做得很不成熟、很不完美,但他經歷過這些事情之后他第二次再去做,他就會做得很好。
05
未來學校重點關注學生5方面素養
首先是工具與技能。
興趣與特長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必須關注的領域,可以說是教育最基本的兩個目標和功能。
學校教育必須給孩子基本的知識與技能,讓他們掌握一定的工具,畢業之后能夠有基本的維持生存的能力,這應當沒有疑問。這也是數學、語文等核心學科的任務。
中國過去三十年的基礎教育為提高全民族人口的基本素質還是做出了很大貢獻,和印度等人力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年輕勞動力具備了相對更高的素質,成為改革開放之后各行各業大發展的重要建設者。
因此,客觀地說,中國基礎教育的工廠化、流水線化雖然對高端創新人才的培養產生很大抑制,對中低端勞動力的基本素質提升還是做出了很大貢獻。
西方的基礎教育與我們相反,他們在精英教育方面十分出色,但是更多的孩子從學校畢業后,學術水準不高。
以數學為例,PISA測試表明,英美等國的15歲學生比中國的同齡人平均水平低三個年級。英國的成年人有一半的數學水平只相當于七歲兒童的水平,這也是英國痛下決心向上海學習數學教學的根本原因。
今天中西教育在這兩個方面是各持一端的。中國的基礎教育更加強調工具與技能,以至于扼殺了興趣與特長的空間。西方教育則更強調第二點,反過來第一點可能有所欠缺。但實際這兩者是同等重要的。
第二個方面,興趣與特長。
除了工具與技能,學校教育的另一大主要功能就是要保持孩子的興趣。真正的持久的動力一定源自內心的興趣,最佳的生活狀態就是興趣與職業的統一。
創新的必備條件有兩個,一個是興趣,另一個是閑暇。當孩子們有自己的興趣和選擇,同時又有自由支配的時間,便一定能夠在相應的領域得到充分的發展,達到一定的高度,形成自己的特長。而未來的個體,一定依靠自身的特長方能立足于社會。
我們今天的教育恰恰在這一點上十分欠缺,學生的特長不但得不到發展,還受到極大的抑制。這些年來我常常有機會面試應聘者,我總是要問一問他們的興趣、愛好及特長,最讓我頭疼的就是看著那些茫然的面孔,聽他們怯怯地問,聽歌、看電影算嗎?
學校教育應該千方百計為學生搭建成長的平臺。我理想中的教育應當是這樣的:學生并不是根據學校提供的課程來進行選擇,而是根據自身興趣提出發展方向,學校則創造條件滿足其需要。所謂“因材施教,各求所需,各得其所,人盡其才”是也。
第三個方面,文化與傳承。
教育的另一大功能,是文化的傳承。學校教育為民族的未來培養人才,而承擔偉大民族復興重任的年輕人必須深諳民族精神的精髓。習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的推崇,傳統文化也成為一個重要課題,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到底是什么?學校教育該如何通過課程和教學將傳統文化的精華傳承給下一代?
錢穆先生說,中國傳統教育的理想與精神,乃是教人如何為人。尤其是儒家教義,更是承擔了一種類似于宗教的責任。儒家教義有一種人品觀,將人分為君子與小人兩類。君子與小人的根本不同在于,君子不會專顧一己之私,而兼顧大群之公,小人正相反。余秋雨先生更是將中華文化概括為君子之道,在行為層面表現為禮儀之道,在精神層面則表現為中庸之道。
今天我們反思學校德育工作的低效乃至無效,深層根源也在于此。西方德育的至高點在宗教,中國德育的至高點在于傳統文化,過去的幾十年,我們不明智地摒棄了自身的文化,以至于國學成為一種奢侈的課程,往往高端精英白領更為追捧。愈是開放,愈是全球化,我們愈是需要在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與精華,要知道,傳統文化是我們精神力量的來源。
文化與傳承也涉及文明沖突的問題。每一個國家的教育首先是本國文化的一個傳承,這是我們必須做到的。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強調傳統文化課程在我們學校課程里要占一定的比重。
最后兩點恰恰是中國孩子比較欠缺的,就是有關于內在品質的問題。實際上,視野與境界強調的是你不能只關注自己,你得有社會責任,你要關注他人。
第四個方面,視野與境界。
強調文化傳統并不是主張封閉,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與融合。類似于像不丹的唐卡畫這樣的文化遺產,如果要真正保護它,最好的態度不是模仿,而是讓它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因此,年輕人需要有寬廣的視野,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知道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明白其他國家的同齡人的思維方式。今天社會上有一些類似于私塾、學堂之類的機構,提倡復古,強調囫圇吞棗式的讀經與背經,拒絕現代文明成果,十分可笑,注定要失敗。
視野開闊之后,境界也會獲得提升。我在學校里大力提倡和鼓勵學生參與各種社團的活動,并盡己所能給予支持。一大批學生在社團活動中脫穎而出,不僅領導力出眾,公益心與全球視野也得到凸顯,很多孩子在其發起與組織的活動中展現出的能力在全球的同齡人也具備了較強的競爭力。他們是民族的希望與未來。
第五個方面,挑戰與勇氣。
挑戰與勇氣是一種對自我的認知。國外的教育十分重視體育,體育是對人的體能的挑戰,培養的是團隊精神以及克服自身能力極限的勇氣與意志。體育不但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文化,這種精神與文化在學生離開校園之后,也伴隨著他們,和他們走完一生。
未來的社會將遇到眾多挑戰,人的一生也注定困難重重,讓孩子學會挑戰自然、挑戰世界,在此活動中學會挑戰自己、戰勝自己,也是學校教育必須關注的重要主題。
我們看到當今中國越來越多的類似王石這樣的精英人群將極限運動作為自己的興趣愛好,如與我所在的平和學校同處一個社區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就有一個傳統的戈壁徒步的暑期項目,參與者甚眾。我們也嘗試在學校里將鐵人三項作為初中學生的畢業標準,算是邁出了小小的一步。
所以這5個方面就是我們將要關注的,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培養出面向未來的人才,因為今天的我們已經進入到一個未來是不可預測的時代了。
所以我們不能只是給學生一些固定的技能。比如過去說的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個概念就不存在了,我們必須教給一些基本的東西,讓他們靠這些東西能夠去面對這個未知的世界。
作者 | 萬瑋 上海平和雙語學校校長
轉自丨新校長傳媒
免責聲明:圖文來自于網絡,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目的,僅代表作者觀點,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國咨詢熱線
1861167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