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牧青:出入境游的消失、國內游的尷尬以及沉浸式旅游的虛幻
2022-01-05
旅游是一種異地、異質化生活體驗,產品沉浸是產品體驗的升級版,沉浸式旅游是生活化旅游的虛擬表現形式,生活化旅游才是旅游的現實回歸,也是與世界現代旅游接軌的唯一路徑。
文化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旅游回歸于生活、乃體驗生活。文化和旅游交匯點在于生活,融合點在于生活化,融合路徑在于生活化體驗、沉浸,乃至生活本身。生活化體驗可以是兩個極端,要么過去,要么未來,只要不是現代的,就具有了時間層面的差異性和內容的異質化,如果再加上空間層面的異地性或異域性,就有了旅游的特質和功用。(馬牧青)
入境旅游沒了,感覺已消失很久,這與疫情有關,但在疫情之前就已見端倪,疫情是暫時的,而旅游產品的不均衡、不平衡才是低質量發展的根本癥結。盡管前些年的統計數字持續增長,但總感覺很夢幻、不真實。這幾年,牧青走過的景區及旅游城市為數不少,依個人所見所聞,在各景區遇見的入境游客并不多。相反,在一些富有原生活氣息的古鎮古城,倒是隔三差五地見著幾個。這說明一個問題:除了知名的山水形勝以及通常的觀光客,我國并不是外國主流游客理想的度假旅游目的地。這種現象值得深思。出境旅游也沒了,這完全是受疫情影響,國外產品一直存在,國內客源足夠旺,問題是交通阻隔了。這無話可說。關于國內旅游,前幾天聽到有人說,剛剛過去的2021年,部分原來熱衷于出境游的高端客群溢到了新疆,深不以為然。這種情況有,但不多。再者,到新疆的主要還是觀光客,蒼涼曠遠、瑰麗奇特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富有異域氣息的民族風情是其旅游吸引核,至于原來的出境旅游客群,除了觀光之外,大多是體驗異域、異質的原生活、原生態和原風景。但在現實條件下,新疆旅游產品魅力已經減卻一半,出境游需求和其旅游產品供給并不完全匹配,正所謂旅游供給側不平衡、不均衡。新疆旅游資源稟賦極其豐富,但卻自斷其臂,化優勢為劣勢。這是一個特例,是否作出適當改變?值得深思。

圖片來源?網絡
受疫情跨省阻隔影響,目前國內游時斷時續,幾乎只剩下近郊游和城市休閑。前者難說高層級產品,無法彌補和匹配出境游的產品空缺。這帶有普遍性。
所謂高質量旅游,盡管我們做了不少工作,但目前受疫情影響已成奢談。至于城市休閑,壓根就不是旅游,在城市景觀與產品不構成異地差異化情況下,我們只能用虛擬手段模擬場景化體驗——這也是沉浸式旅游突然爆火的原因。
但是,冷靜下來想一想,這可能是一條歧路,也是一種無奈之舉,或者是一種對現實真環境、真場景、真情景旅游的回避,浮華背后也許就是一兩年的事。沉浸式旅游火得了一時,火不了一世。至于元宇宙概念,說聊以自慰也許過了些,但肯定有借機炒作成分。起碼目前還沒有看到“鼓吹者”所描述的虛幻的藍圖出現。

沉寂之后,我們會有所感觸:沉浸式旅游只不過是體驗旅游的升級版,有了燈火,有了浮華,甚至有了“劇本殺”之類的文化故事情節,唯獨缺少了生活現實。問題很多,諸如:虛幻與現實、人流與高成本、短期與長期、獵奇與重復率、單一Z時代群體與大眾消費的矛盾,等等。沉浸式也許是生活化的前奏,沉浸式旅游的極致化必然是生活化旅游。虛幻的沉浸替代不了生活的沉浸,體驗經濟與休閑旅游并行發展前提下,生活化旅游才是一個真命題,也是未來旅游的歸宿,平淡而真實,休閑而沉靜,無論從景觀、環境、場景、情境、文化、內容、身心感受等各方面考量,都是如此。對此,有志于旅游持續和高質量發展者,不可不察、不可不明、不可不審慎、不可不端正。
免責聲明:圖文來自于網絡,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目的,僅代表作者觀點,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