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6日-7日, 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深圳市神經科學研究院、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聯合主辦,上海學習素養研究所、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協辦的第四屆世界教育前沿論壇成功舉行。本次論壇主題為:新常態:教育有什么新前沿?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在線和大家做一個交流,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關于中國教育下一步的思考。眾所周知,中國已經完成了普及教育的目標,整體上進入了“后普及”教育階段,無論是學前教育,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育,都已經實現了普及,尤其是高等教育,我們在去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了54.4%,這意味著在中國18-21歲的青年中54.4%的人在大學校園學習。 國際教育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的分類認為,毛入學率低于30%的時候是屬于高等教育精英化的階段,30%-50%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階段,50%以上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階段,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階段。 那么,中國教育下一步向何處去?我們提出了“做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城鎮化伴隨著少子化是中國教育當前的新特點 中國當前教育發展的突出特點: 首先,在城市化和人口大規模流動的背景下出現的教育格局,我們經常稱為“城擠鄉空”。 數據表明,小學生的城鎮化率要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高將近16個百分點,而初中生的城鎮化率要比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高20多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大量的農村學生進城擇校,進城上學,造成了這么一個空間格局。 中國最大的社會差異實際上是城鄉差異,在鄉村的學校當中也區分了這三種不同的類型:一是縣城大規模、大班額的學校;二是鄉鎮的寄宿制學校;三是鄉村的小規模學校。 同時,在中國農村出現了兩個教育邊緣化的群體: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F在新的分布狀況是,流動兒童更多的集中在沿海地區,而留守兒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農村。 中國教育面臨另一個的特點,就是少子化。從這個數據來看,今年可能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是新生人口斷崖式減少,低于1000萬,這就會對教育結構尤其是對學前教育產生巨大的沖擊,現在幼兒園將面臨過剩和關閉的浪潮,這只是少子化帶來的一個沖擊。 PISA測試結果給中國教育帶來的啟示 要確定我們下一步前行的方向,其中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自我認知,看看我們現在的坐標,現在的基點。 中國從2009年開始參與了OECD的PISA測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完整、非常系統、非常權威的第三方教育評價,幫助我們來認知中國基礎教育的現實。這個PISA測試是面對15歲青少年的學科測試,主要是數學、科學和閱讀三個方向,我們所熟知的就是這么一個成就,就是中國從2009年首次參加PISA測試開始一舉奪冠,取代了多年來被稱為世界第一的芬蘭教育。 但是我們再仔細了解一下,中國到目前為止參加了四次測試,前兩次都是以上海作為中國代表,總分第一,但是以上海作為中國的代表顯然不具代表性。2015年上海、北京、浙江、廣東四省聯動參加PISA測試,總分第十。2018年又調整了組合,把廣東換成了江蘇,繼續保持了總分第一。在這么一個陣容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什么?就是區域差距。 以2012年PISA測試的學生課外作業時間調查為例可以說明很多問題。中國不僅獲得了學業成就的第一,還獲得了課業負擔第一,學習時間之長,是世界之最。這說的世界之最完全是真實的,高于OECD國家其他的平均值7.8個小時,港澳和其他地區課外學習時間是上海的一半,而日本僅為上海的1/3。這個排行最后的一位是日本,而上海是第一位,可以看到這個差距之大。 2018年關于閱讀成績和學習時長的調查當中,中國學生的學習時間之長,同樣都已經是高于OECD國家的平均值。 關于學習效率的評價,中國在測試的國家中位于靠后的梯隊,而芬蘭和日本都是在最前的序列中。這證明了我們的學習時間雖然很長,但是學習效率很低。 PISA測試它不僅提供了學業成就的評價,而且也提供了關于教育公平的評價。在2015年評價當中,它把學業成就和學校的公平區分了四個領域,中國是處于高成就、低公平的區域。而芬蘭、日本、德國這些國家都是處于高成就、高公平的區域。顯然、高成就、高公平是教育的理想,是更值得我們追求的。 具體而言,中國在教育公平方面的表現究竟是什么樣的呢?在2015年的測試當中,它主要提供了三組指標:一是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指數,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意愿和學習動力,來看各個階層孩子的差距;二是學生社會經濟地位的分數差,把學生分成五個不同的等級,計算每跨越一個等級對成績分數產生的影響;三是學校經濟地位的分數差,把學生分為三個等級,測量不同學校之間等級的分數差。 結果顯示,中國三個教育公平的指標都高于世界平均值,也高于美國。中國香港、澳門的教育公平狀態是遠遠好于上海、北京、浙江、廣東的。 PISA還測量了孩子的主觀感受,就是學生在學校的幸福感知。從2018年調查來看,中國的學生幸福感知也是排在了最后的序列,排到了第51位和第61位。 PISA測試還提供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評價,這就是在科學和數學成績最好的學生當中,期待成為科學和工程專業人士的比例,出乎意料的是中國學生的比例遠低于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男生占15%,女生不到10%。還有一個調查是關于當教師的意愿,同樣是非常非常低的。 2018年的調查還有一個重要的數據,就是上海、北京、浙江、江蘇的四省聯隊師資短缺情況比較嚴重,高于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尤其是鄉鎮學校短缺非常嚴重,是非常短缺的狀態。關鍵是我們要看到,北京、上海、江蘇、浙江還是中國經濟最發達,教育文化最發達的省份,如果考慮到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師資短缺這個情況更為嚴重。 對中國教育下一步改革和發展的思考 所以,基于這么一個現實,我們要對中國下一步的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一些想法。 這里面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安德烈亞斯·施萊克爾提出的觀點,他認為未來教育發展的首要癥結不是公平和質量,也不是教育經費和資源的低效使用,而是學校系統組織方式的落后。 這個說法對我們是有振聾發聵之效。我們看到今天我們的“雙減”僅僅是在規范和禁堵缺口上做了一些貢獻,而要縮小學校和學生的差距還是要開展公辦學校的辦學體制改革,促進義務教育學校的公平和均衡發展。 另外是要加快改變城鄉戶籍等身份制度。當前造成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這兩個規模巨大的弱勢群體,主要還是在于我們城市化建設過程當中一視同仁的公共服務目標沒有實現,所以要落實按照常住人口規劃和提供教育公共服務的要求,要落實農民工子弟在流入地的城市入學和升學的政策。這些概念都有,只不過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意見,中國應該把實行“小班小?!碧岬街匾淖h事日程。因為多年來在普及教育的過程當中,我們實行的是一種效率優先的思維,舉辦大規模的學校,出現了大班額的現象,有的班甚至大到了60、70、80人。到今天為止,我們仍然沒有擺脫效率優先大規模學校的思維,人少了就撤學校,人多了建學校仍然是大班額,只有在農村,在中國最薄弱的底部還有10萬多所小規模學校,也就是100人左右的學校。 其實我們今天看到,建設好農村小規模學校不僅僅是保障教育公平的托底需要,而且由于小規模學??梢躁P注每一個學生,便于實行有根和有機的教育,所以小班小校其實是適合城市和農村的面向未來的共同的學校形態,尤其是在新興城市和教育改革實驗區應當明確建立小班額、小規模學校,比如說每個班的班額不大于30人。 要以學習化社會的理念構思高中教育和高中后教育,因為我們面臨的不僅僅是城鎮化和少子化,而且是互聯網和智能機器人時代學習化社會的挑戰。 有一位學者提出“高中后職業教育”的概念取代“高等職業教育”的概念。在當前減負的政策當中,關于高中階段的普職分離,給學生和家長造成很大焦慮,這是一個重大的問題,是需要重新思考和規劃的。 高中后職業教育實際上就是把高等職業教育、應用型本科、專業學位碩士、專業學位博士等學位教育,以及各類職業證書教育和在職培訓包含在一起,用這個概念,不再單獨強調教育的高等性和學歷性,來提供學制靈活、門檻更低、費用更低,也更容易完成的教育方式,也就是要更新我們對職業教育的一些認識。此外通過構建一個新的評價制度來形成低評價、低競爭、低管控的教育生態。 我們經常提,中國的教育理想其實就是要實行善待兒童的教育,使兒童免于恐懼的教育,能夠保障兒童休息和睡眠的教育。這個說起來是教育的最低綱領,但是現在也已經變成了我們教育的最高綱領。能夠做到這一步談何容易,中國學校的學習時間之長、課業負擔之重都是世界之最。我們國家的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畢業要上1.3萬節課,德國是5800節,德國都是半天上課。大多數國家的中學生每年放假四個多月,他們的休息時間是中國的一倍,學業時間是中國的一半。 所以中國要形成一個低競爭的、低評價的善待兒童的教育生態,還要做一些實質性的改變,就是我們公辦學校的教學內容、評價方法,做一些整體性的改變。 在少子化的時代,每一個兒童都是可珍貴的,我們比以往更有可能實行理想的教育、好的教育,通過教育紅利,通過改革紅利,來彌補人口紅利的缺失。 來源 |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作者 | 楊東平,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名譽理事長、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三十人人論壇成員
免責聲明:圖文來自于網絡,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目的,僅代表作者觀點,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國咨詢熱線
18611570377 010-57166767